2022年第8期“多地癲癇病例遠程會診”線上直播,于8月27日順利舉辦。
本次會議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王玉平教授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周列民教授擔任會議主席,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梁樹立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徐紀文教授、貴州省人民醫院李曉裔教授、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林一聰教授擔任討論嘉賓,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楊治權教授團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姚麗芬教授團隊分享病例并共同討論。

病例一
病例1是一名34歲的男性癲癇患者,發作性意識喪失伴四肢抽搐8年余,發作先兆為害怕、背部發涼感、頭部過電感。多次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發作控制不佳。
MRI提示顱內動靜脈畸形術后改變,左側側腦室顳角較對側稍擴大。PET-CT顯示左側小腦半球軟化灶形成,糖代謝減低,右側顳葉(含右側海馬)糖代謝稍減低,左側側腦室顳角較對側稍擴大。高度異常腦電圖:雙側顳區少量尖波、尖慢波發放,監測到2次部分性發作,同期EEG為右側額顳區慢波起始。通過本次會診,希望進一步明確該患者的致癇灶和致癇網絡,以及下一步的診療計劃。與會專家討論認為:根據電生理臨床結果分析,無明確側向性提示,定位方面與島葉關系密切,可能顳葉也有涉及。二期有創評估(SEEG)是必要的,電極的位置應該包括額內側、額底葉、島葉、顳內側,島葉應重點關注。最好多記錄幾次發作,并記錄肌電信號,以獲得更多側向性信息。病例2是一名28歲的男性癲癇患者,HIV陽性,有家族史。間斷性抽搐發作15年,口服多種藥物,發作控制不佳。
MRI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視頻腦電提示右側中央頂區為發作起源。PET檢查顯示左側海馬、左側島短回、右側島中央溝、雙側前扣帶回、右側眶額回、雙側中央區代謝低。發作先兆為刻板的左側耳道癢,推斷定側為右側,根據發作癥狀學,推測癥狀產生區定位為側裂上中央蓋部向中央區、運動前區、島葉擴散。致癇區為局灶性,右側中央頂區及島葉島蓋受累可能性大。初步制定SEEG置入方案,擬進行二期評估。通過本次會診,希望進一步明確致癇灶的定位、定側,病因的確定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基因檢測及腰穿檢查,并指導SEEG方案及后期外科治療方案。
會診專家一致認為可以進行下一步進行手術評估。PET顯示多處低代謝,也要考慮與艾滋病導致的腦部爆發性低代謝有一定關系。同意SEEG的置入方案,電極數量可以再增加一點。對于MRI陰性的病例,射頻熱凝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對于該病例射頻熱凝值得嘗試的,有可能中斷其致癇網絡。關于切除手術的安全性,中央后回切除的安全性一般較好,前提是中央后回確定是一個有病變的部位,如果沒有病變是有很大風險的。由于患者具有家族史,即使對于成人做基因檢測也是有必要的。
“多地癲癇病例遠程會診”線上平臺,匯聚了各方專家的智慧,既為癲癇患者解決治療的難題,也為眾多醫生啟迪新的治療思路?!岸嗟匕d癇病例遠程會診”系列活動持續進行中……
歡迎各地癲癇中心踴躍報名,積極參與!
聯系郵箱:epinetwork@163.com